这几天,同仁堂的生产商盐城金蜂食品回收过期蜂蜜的新闻,又一次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纵观这些年的食品安全事件,不合格原料、过期食品、违规添加、有害物质超标、转基因食品的争论……无论是违法违规事件,还是未知的潜在风险,都刺激着公众脆弱的神经。即便是在监管不断加强、信息更加透明、食品安全水平逐步提升的情况下,公众的焦虑依然一点即燃,可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就像很多孩子爱玩的抽积木游戏,一层层叠加起来建成一座高楼得花不少时间,但只要抽走几块,这座楼就会轰然倒塌。公众的信任,建立起来不易,失去却很容易。正因为如此,作为健康产业的从业者,每一次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都不是旁观者。每一次都在提醒着我们,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多年以前,我接受一家媒体采访的时候,聊到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话题。我说:
把企业做好,就是最大的社会责任。
提到社会责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企业对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投入,比如“三生公司累计捐款捐物超过1亿元”,“带动超过10万人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这些数字,但事实上这只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外围的表现。
三生希望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被社会所需要的公司,推动我们开展和参与这些公益慈善事业的,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深层次认知,是企业内在的文化价值观——“自尊敬人,惠人达己”。
对我来说,经营企业“做好”是第一原则。把企业做好,才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并让员工获得成长、为伙伴打造最佳事业平台、让消费者享受优质的健康产品和服务,进而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与社会分享价值、让环境减少负担。抛开这些谈社会责任便只是空谈了。
于是,社会责任成为三生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我们构建了以员工、顾客、伙伴、行业、社会、环境为对象的三生社会责任生态圈。
今年,我们又把这个社会责任生态圈进一步细化成为一套有清晰考核指标的系统:三生6R社会责任指数系统。
举个例子,向顾客负责首先便是要做好产品。于是我们从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产品科技创新两个层面进行社会责任指数的考核。其中,在生产实践中表现为不断优化生产管理、严格执行全产业链“7优品质管控”体系,并通过具体的管理举措和奖惩措施一一落地。
顾客看不到这些东西,但是它们会像涟漪一样一层层传递出去:从我自己到三生的员工,再到我们的伙伴和老顾客,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产品爱好者,我们不但自己吃、自己用,还经常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这甚至比三生8次蝉联“中国食品安全十强企业”更能赢得信任。